首页 > 考生写作 > 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24-07-13 13:24:59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应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感情的杯具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杯具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应对落花,她想到自我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所以仅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梦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我的梦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我的梦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终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2

《红楼梦》,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很多人都对这部旷世之作耳熟能详,在《红楼梦》里我偏爱“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的林黛玉,同时,我也对宝黛的感情深感惋惜。

可能很多人对林黛玉有着太多的偏见,而我认为林黛玉是个才思敏捷、悟性极高的女子,虽然她有时爱闹些小脾气,但仍然是瑕不掩瑜。同时,薛宝钗为人处世的圆滑和无可挑剔的性格,更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女子,她们只懂一味的听从父母的安排,想办法让自己更完美,更招人喜欢。所以,相较之下,林黛玉独特的思想更吸引我。追其本质,不该总拿她们两位作比较的,但怨就怨在金玉良缘上,让人不得不“站队”。

在感情中,黛玉对宝玉的爱是自私的,且内心哀怨着所谓的金玉良缘,就像她说的:“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她说的字字珠玑,由此他们的感情线也一直牵动我心,让人心疼、哀怨,我仿佛置身于其中,被这凄美的爱情所感染。文章中有一节是黛玉葬花,而这句“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是出自此情节,很多人都说黛玉矫情做作,但其实这一行为是她感叹自己的身世,也担心自己像这些花儿一样连个归宿都没有,孤零零的洒落在地。

所以,黛玉有了葬花这一行为,她想让这些花儿有个归宿。同时,我认为这也是作者的伏笔,暗示了黛玉的结局。在黛玉消香玉陨的那一晚,众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忙前忙后,贾府一派喜气洋洋,却没人关心那个在潇湘馆里悬着一口气的她,苦苦等待宝玉的黛玉最后彻底没了希望,焚书,烧手帕,她宣泄了自己最后的情感。看到这,我的心不知被什么狠狠揪住,在黛玉流尽最后一滴泪时,我的心却又莫名的释然转而却又愤懑,或许我是恨金玉良缘这一说法,又或是恨这封建旧社会。

黛玉这一生也真真儿应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她来的干净,去的倒也干净。而宝玉呢?被他们蒙在鼓里,在掀盖头前一声一声的叫着林妹妹,没想到最后大失所望,也导致了贾宝玉的崩溃和最后出家的行为,使得薛宝钗落个独守空房,暗自神伤的下场,是他们自认为最好的安排毁了三个人的幸福,他们为了这桩婚事,让所有知情者瞒着黛玉和宝玉,编出了谎话使得贾宝玉以为自己迎娶的是黛玉。这也体现了当时的广为流传的作风说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因这一封建思想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而《红楼梦》除了宝黛的恋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鉴赏,品味,学习。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当初接待刘姥姥的是王熙凤,同时也映射了最后有求于她的也是王熙凤,在王熙凤奄奄一息走投无路时,把自己的女儿巧姐交由刘姥姥抚养。还有贾雨村乱判案,其实这一情节把当时的人惧怕位高权重表现的淋漓尽致,贾雨村他怕薛蟠背后的强大势力,使得他竟把有恩于他 ……此处隐藏17544个字……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五年(1727),他父亲曹钜蚴率艿街炅,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他的家庭居处屡迁,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贫民百姓的沧桑之变,使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p>

红楼梦读后感

落笔下来真是不很轻易。写别人都好办,惟独平儿我不敢随意评论。虽然平儿没有姓,甚至可能没有名;虽然平儿只是贾琏身边的小妾,然而她在大观园中的宽厚待人的做法,不由人不敬佩。

如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中,宝玉的丫鬟坠儿偷了王熙凤的镯子,被平儿查了出来。平儿并没有去告诉王熙凤,而是先跑来给宝玉的人传信,说要把这件事掩盖过去——究竟与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也是为宝玉着想的缘故。平儿并不是宝玉身边的人,反而能够体贴他人的难处,时时处处照顾别人。相比之下,宝玉身边的晴雯就要差劲了,即便她是“爆碳”的脾气,即便是“有个性”,即便是有病在身、心中烦闷,也应该想想宝玉以及其他人的处境再发作,也应该想想坠儿的“后事”在发作,弄的后来坠儿也被赶了出去——很明显是刻薄下人;之后又“病补雀金裘”,不用说是“媚上”了。平儿不是这样,不管对下人还是上司,都是一个态度,都是尽心为他人考虑罢了。

又如红楼梦后来茯苓霜一节,大家商议好要宝玉瞒赃。然而王熙凤是不依不饶的,因为知道“宝玉为人不管青红皂白爱兜揽事情”,非要“细细的追求才是”。最后还是平儿出来打圆场,帮忙出来说话,平息了这件风波。“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

确实,“得放手时须放手”,平平经常的道理,简简单单的事情,恐怕没有谁看不透得。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认“得放手时不放手”呢?他们信仰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非要闹得关系破裂、不共戴天才罢休。上面说到的晴雯,不正是因为处处“出手”而惹人恨,最终被逐出大观圆而病死了吗?要说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确应该学学宽宏。

然而在平儿身上,并不只是这一点可贵。仍在茯苓霜一回中,由于五儿事发,“和他母女不和的那些人,巴不得一时撵出他们去,惟恐次日有变,大家先起了个清早,都静静的来买转平儿”。要说在当时,平儿手中掌权,随便应承一下,真的就“徇私枉法”起来可说是十分的正常——那个年月,不“贪赃枉法”才不正常呢。然而平儿有自己的心计,并不多说什么——免得再加深矛盾——“一一的都应着,打发他们去了,却静静的来访袭人”,自己私下里来“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到这里我真是有一点羞于评论了。按理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可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却不如古代一个区区的侍妾呢?譬如前些日子的李长河,倘若他读过《红楼梦》,不知看到这一回时有何感想?暗自惭愧也未可知吧?!

说了这么多,我们要从平儿身上学习什么呢?不单单是她对人宽宏大度的态度,更有她公私分明、一身正气的处世原则。这些说来都很简单,都是一点就破的道理,然而学起来,却真要好好努力。别弄的现代人赶不上古代人,可真要“愧对九泉之下得列祖列宗”了。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15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度的痴迷。她在自传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张爱玲这一辈子中,是真读“破”万卷《红楼梦》!

据记载,《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编撰,而后几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后来知道了缘由,张爱玲对高鹗实实在在地憎恨起来,这也使得她下定了续写《红楼梦》的决心。于是乎,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除了它的社会价值之外,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特别值得考究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回后,读之——索然无味。而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纵观全书,每一位被细致描写的“名角”,复杂的铺垫,费尽心思的细节勾划,都是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而设。而林黛玉,是我最同情的却也觉得最可悲的人。

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林黛玉自幼怯弱,且幼年丧母,使得生性变得更加柔弱,一直以来都靠药物保养。到贾府以后,她更想念父母与家乡,忧郁经常压抑于心头,至于悲愁流泪,原本就不好的身子变得更加孱弱。在贾家失去两大靠山前,贾政曾耗资巨大来修建大观园,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家世的温床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不见一心只读圣贤书。黛玉后来被送进大观园,活于温床中,也死于温床中,因为有肺结核,而自幼又体弱多病,根本离不开昂贵的药物。此属可悲之一。而黛玉自身柔柔弱弱,最擅长的便是吟诗作对,虽会几手针线。但毕竟从小是富养的大小姐,不善劳动,便是六指不沾阳春水。同时也没有农村妇女的那种大气。这就导致了,林黛玉,根本不可能逃离大观园这个温床!此属可悲之二。

在大观园,黛玉情窦初开,遇见了贾宝玉。但这一恋情,却不似初恋的单纯,而是满心戒备:在黛玉认可宝玉为她的“知己”前,她察言观色,徒增了多般猜疑,嫉妒,生气,担忧。而在与宝玉相认为知已后,仍旧悲戚感伤以泪洗面。最经典的莫过于“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呤》由唐寅的《落花诗》引申而来,两诗情绪格调极其相似。唐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而同样是葬花,黛玉带给读者的,却是她对于未来的绝望:自忖红颜薄命,感悲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她在生与死,爱与恨一类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对生命的茫然。看似静心葬花,实则焦虑不安。看似咏花,实则写人。虽说古代女子的命运总是不为自己所掌握,男尊女卑的观念又极其盛行,可“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也非凤毛麟角,武则天多度削发为尼,最后成为女皇;木兰无长兄,男装替父从军等等。为何黛玉不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为何不放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呢?!此属可悲之三。

西方神学有说,人有三疾:狂妄,矜持,愚昧。人有七罪:傲慢,嫉妒,愤怒,贪婪,淫欲,懒惰,暴食。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几乎每个人都会全中,但是,贾家人是中毒至深,各种观念,思想和行为,顽固古板老套。不思进取,也不知悔改。欺软怕硬,通过两大靠山作威作福。这是失败的过去,也是现实的警醒。

《红楼梦》不只是一本书而已。张爱玲曾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一个人去读一辈子。也许现在读觉得费解,二十岁以后觉得可怜,三十后悲伤,花甲后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大概是一辈子都读不透的,那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为繁华所动。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